“抓安全生产是为了企业好”的道理不难讲,“企业不消灭事故,事故就消灭企业”的案例也很多,能否真的产生切肤之痛的效果,还需要监管部门用一种“贴己”的虔诚,将心比心、换位思考,持之以恒、久久为功。
各尽所能、各负其责、各尽其职,因其出发点、落脚点有所不同,角色、手段与方法的巨大差异,并不一定能够构筑“心往一块想、劲往一处使”的生动局面,火星撞地球、针尖对麦芒的场景倒很常见。
重庆市巴南区安监局局长韦开平面对“安全生产万里行”记者时,就直言不讳地说出曾经长期面临的困境:生产经营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,往往重发展、轻安全,而监管部门从责任担当角度出发,往往重安全、轻发展。
如何调和安全与发展中时时冒头的矛盾?如何破解外在压力难以转换成内生动力的困局?答案也许并不简单,药方也不容易开出,但从本报近期报道中,可以看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良性运行的路径。概而言之,就是让企业有更多的安全获得感。
“一人感冒、全家吃药”的连坐法,至今还在一些地方大行其道。短时间内从根子上消除“接二连三、此起彼伏”的危险,这种办法确实管用。然而,不分青红皂白的“一锅端”,既伤及无辜、于法无据,又只能扬汤止沸甚至纵风止燎。
近日,国家安全监管总局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大力推进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通知》,明确了五项激励政策。如在全国性或区域性调整、实施减量化生产措施时,一级标准化煤矿原则上不纳入减量化生产煤矿范围;在地方政府因其他煤矿发生事故采取区域政策性停产措施时,一级、二级标准化煤矿原则上不纳入停产范围。这无疑让那些“说老实话、做老实人、干老实事”的煤矿吃下了一颗定心丸,减少“城门失火,殃及池鱼”之虞。
政策层面的激励措施多多益善,也大有可为。激励不是万能的,没有激励也是万万不能的。激励是行为的钥匙,又是行为的键钮,按动什么样的键钮,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。多给点立竿见影的甜头,从“要我干”到“我要干”的路程会大大缩短。
市场经济不是完美无缺的,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监管。以前,单靠人力监管,难免出现监管重复、监管漏洞、监管腐败等问题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地方运用了建立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技术上的智能监管系统,很大程度上排除了人为因素,使监管更高效、更干净。
笔者今年在广州、无锡、苏州等地采访时,深切地感受到“少上门打扰”给予企业的获得感。争先创优的企业大大减少了费时费力费钱“搞接待”的烦恼,可以把更多心思放在加强管理、拓展市场和业务创新上。与技术进步携手前行,也是实现政企和谐双赢的必由之路。
“抓安全生产是为了企业好”的道理不难讲,“企业不消灭事故,事故就消灭企业”的案例也很多,能否真的产生切肤之痛的效果,还需要监管部门用一种“贴己”的虔诚,将心比心、换位思考,持之以恒、久久为功。重庆巴南区近几年始终坚持严格执法、热情服务“两手抓”,推动了企业与监管部门从“水火关系”向“鱼水关系”转变;江苏如东县河口镇安监所凭借一以贯之的“婆婆嘴”“兔子腿”,将猫和鼠的对立化为无形。
当然,安全获得感不仅是物质层面的,也有精神层面的,既有看得见的,也有看不见的。比如,广州开发区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鼓励企业上面,甚至采取购买第三方服务等方式,让企业在安全生产的更多层面、更高层次发挥作用。从某种角度看,这就是让企业显化梦想、展现追求,从而在企业传道授业、引领示范的主动作为中更有尊严、更加体面。
让企业有更多的安全获得感,已有了丰富的实践、成功的案例。但这个功业的光大,离不开时间的馈赠。我们还在路上。 |